市级一等奖公开课《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市级公开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等奖《雾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比亦获得一等奖。课紧紧围绕新课标理念设计,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重心下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效果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过程,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积累:
列出几个写冰雪严寒的词语或诗句,如:三九严寒、洁白晶莹、粉妆玉砌、玲珑剔透、琼枝玉树、天寒地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
师:这些词语和诗句你能读好吗?自己先读一读。
师:谁想来试试?
(指名读)
(先找一名较差的学生读,读完后请一名较好的同学评价,他应该评价出要读出这种冰雪严寒的感觉)
师:看来你很有经验,请你示范下好吗?
(师根据情况做适当评价。)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冰雪严寒的世界。
师:同学们,其实词语也是有温度的,这些描写冰雪严寒的词语和诗句,我们要边读边想,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想象与感受。齐——
二、复习导入
1.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借着这样的感受与想象继续走进三九严寒的松花江畔,走近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齐——
生:齐读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理清了作者的思路,谁来说说作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两个学生说。(大概会说雾凇奇特美丽之类)
3.师:是啊,吉林雾凇如此奇特壮美,难怪作者要说——
引读“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4.师:吉林雾凇到底奇在哪里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回答(教师总结,相机板书:景色 形成 )
师:下面就让我们透过作者的文字细细地品味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并看看这样的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师: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一节,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请用笔标注出来。
(学生说,引导,屏幕文字标注或是显红)屏示:课文第一节。(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2.师:什么叫洁白晶莹?你想到了什么?
生::像水晶一样,冰雕玉琢的
师:想一想,整棵树上都像挂满了水晶,像冰雕玉琢一样,读——
生:读
师:看看这一棵,冰雕玉琢的,看看那一棵,也是那么晶莹透亮,看看整个十里长堤,都是冰雕玉琢的。读——
2.师:你能读出你感受到的雾凇的美?
生:能
师:不着急,先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相信你会有收获的。
生:同桌互读并评价。
师:指名读(先找一名中等学生读,然后让一名好同学评价,要抓住重点的词语感受,这样就能读好。好,就请你读)
3.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生齐读第一节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一)1.师:同学们,雾凇被成为奇观,不仅奇在它的景色,还奇在哪儿?
生:还奇在它的形成。
师:雾凇的形成奇在哪里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划出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2.师: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你一定有很多疑惑,没关系,我们都有自己的小集体,相信通过集体讨论,通过思维的碰撞,一定可以解决。各小组开始行动吧!
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组长迅速分工,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来,并可以适时点拨)
3.小组汇报交流,通过组际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汇报,相机引导:(内化为两个问题:雾凇形成条件的奇、形成过程奇)
4.吉林雾凇的形成到底奇特在哪几个方面?你们讨论的结果如何?
小组说,老师相机总结,(板书:条件 过程)
(二)小组汇报形成的奇
1生:我们组找到了雾凇形成条件的奇特。
(1)屏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这里有可能是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如果没有,老师点拨)
生: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根据生回答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师:雾凇形成的条件真是奇特,现在老师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们淮安没有雾凇了。那吉林为什么具备雾凇形成的这两个条件?第二自然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回答后,再
屏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谁来读一下?指名读,如读不好,直接提示:零下30摄氏度,江面居然不结冰,你说奇不奇?
生:奇。(注意,这里的“非但……而且……总是”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师:谁再来试一下?指名读。
这符合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师:读了这句,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什么叫饱和的水汽?
师:大家都去过浴室吧,怎么样回忆一下,能体会到吗?生说。
(水汽达到最大限度,多得不能再多了)
(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上游,丰满水库之间的停顿。对“非但、而且”朗读时要强调。弥漫是对饱和意思的有力说明,可以让学生朗读时加入想象。)
师:这里哪个词具体表示水汽的饱和?生:弥漫。
师:除了“弥漫”,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能够表示水汽的饱和?
生:涌向、笼罩、淹没。
师:(屏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里的“涌向、笼罩、淹没”都可以看出水汽的饱和。)
师: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三个或四个学生说)
(涌向:大量急速。笼罩:像笼子一样完全盖住。淹没:漫过、盖过)
(指名读,齐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并请学生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3)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雾凇奇特的形成条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奇特的形成过程。
师: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呢?(生说。)
屏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好,谁来读读这几句?指名读。生读得快。
师:你觉得雾凇是一下子形成的吗?
生:不是。
师:那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慢慢地写出了什么?生说。
师:轻轻地又写出什么?生说。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 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这些问题教师心中要有数)
师:看来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慢慢的轻柔的过程,谁来读出这种体会?再指名读。(如果此时生还读不好,就示范读。读好则不要。)
男生读,女生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一起读。齐——
师小结:这个过程叫做“凝结”
师:让我们把雾气涌动,雾凇形成的这一美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吧。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给松针、柳枝( )上了白银。最初像(),逐渐变成( ),最后( )。
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
师: 天亮了,经过一夜的休息,人们醒来了!一大早,当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时,就会欣赏到一幅迷人的画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播放图片
师:大家刚才看到图片时连连发出“啊”的惊叹,这种状态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引导说出“情不自禁”)
师:看到这雾凇的美景,你一定情不自禁地想要赞美他,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师: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一奇观表达自己感受的。谁来读读最后一节?
屏示: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引导朗读最后一节)
5.作者用哪两个词概括写出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当你置身于这洁白的世界中,你一定会和作者一起情不自禁地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相机板书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琼枝玉树”和“千树万树梨花开”相联系解释)
6.谁来读出你的赞美?(指读,齐读。学生评价)
总结:雾凇的奇,此时此刻在你脑海当中,你是怎么理解的?(神奇 奇特 奇妙 奇幻等)
六、迁移练笔
过渡: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文笔让我们既欣赏到清晨阳光下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的雾凇奇景,又领略到了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让我们学习作者的写法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可以用上下面一些词语:(这是个机动环节,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作为课外作业)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1.自由读词语,说出哪些词语是描写雾景的,哪些是描写雪景的,哪些词语是两者都能用的。(加粗的为描写雾景)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确定说什么,描绘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说给同桌听。
3.动笔把自己说的写出来。选择一两篇,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相机评价。
七、课外作业
- 过渡:夜看雾,晨看挂,近午看落花。吉林雾凇甲天下。让我们把这大自然的奇观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课后请大家:
(1)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访问网站http://www.lhzsy.cn(吉林冰雪摄影)更多地了解和欣赏雾凇,试着探究一下吉林的雾凇为什么能够闻名全国。
板书:
景色 洁白晶莹
雾凇奇观
条件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洁
形成过程 慢 轻
(您如果需要本课教学设计的Word文档,可以按照提示下载。)
大咖语文 » 市级一等奖公开课《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